
4月24日下午,教務委員會、學校督導組在位育樓417室共同組織了“如何開展研讨課”為主題的教師工作坊第三期活動,一批熱心研讨課的教師們參加了活動。活動由學校督導曾曉虹研究員主持。
曾曉虹首先與在座教師回顧了學校首輪“新生研讨課”實施情況,建議在學校面臨大學更名和2017年審核評估之時,積極開展“研讨課”的教學實踐,将“新生研讨課”推廣試點,發展為面向全校各年級的“研讨課”,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研讨式教學,促進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學生轉變思維方法,期待研讨課能如星火燎原,颠覆傳統教學方法,營造師生共同改進、互動學習教學文化的形成。
“學習絕不是一種旁觀者的遊戲”、“你聽過的,你會忘記;你看過的,你會記住;你參與過的,你會理解”、“本科教學改革的重點是促進互動和參與”……高教研究所劉海燕從成功小班研讨課的特征、研讨課設計的關鍵環節、研讨課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等方面作了主題發言,分享她在美國訪學期間就小班教學問題走訪美國高校的發展現狀以及對開設小班研讨課的思考。
汪祖傑、張維、劉玉、王軍、賈曉明、王豔麗、樊士德、金晶、毛勇等與會老師暢談自己對研讨課的理解,就研讨課的政策、管理、考核等問題各抒己見:
“研讨課的形式一定是讨論式、問題式”,
“研讨課通過有質量的讨論,為學生搭建平台,培養學生們的能力”,
“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應有‘研讨’的元素,都需要提問、設問”,
“單純的試卷考試已不再适合研讨課的要求,參與課堂表現,讨論中觀點的表達及課程論文的寫作等都是考核的組成方式”,
“可以采用課内課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靈活的讨論形式,讓更多有興趣的同學都能從中受益”,
“對于專業性較強的課程應該允許授課教師選擇學生”,
“在互聯網+時代,研讨課成為老師們創新教學的‘實驗室’,P to P, Face to Face,學校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有這些嘗試”
……
教務委員會程乃勝主任認為“研讨”不是一個詞,而是“研究”和“讨論”的簡稱,然而“研”和“讨”的互動不是研讨課的根本目的,研讨課最重要的是要有創新,要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其根本目的是“轉識成智”。小班研讨課如同一塊教學方法革新的試驗田,希望能夠在這塊實驗田裡收獲經驗,最終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