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審好課堂】課堂上的親和對話:随機與有目的的提問設計

發布者:卞波發布時間:2015-04-03浏覽次數:233

  

課堂的親和對話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而課堂教學提問則是實現這種親和對話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教師的提問設計可以有效地進行師生互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帶着問題,走下講台,拉近與學生的物理距離

信息化時代,多媒體課件已經成為課堂的主要展示内容,教師也應該适當離開三尺講台來到學生周圍,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但是離開講台,也并不代表站在教室的某個位置固定不動,而帶着問題走進學生進行随機提問,則讓學生有種被關注的感覺,有效調動學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問題,動之以情,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如何既保證課堂的到課率,又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呢?

那些“始終微笑,然後授課并通過設計提問進行點名”的老師,其課堂效果要顯然優于“先點名後授課,課堂中偶爾微笑”的老師類型。

授課中教師還應注意語言的聲調,在對每堂課講授内容邏輯性調理清晰的基礎上,發揮微笑的威力,随時注意自己語言措詞及語氣語态,用“你知道嗎?誰願意告訴大家你的想法?”等随意卻親切的語句,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學生也才會抛棄思想顧慮,走進老師的思維中。

·         設計問題,啟發思維,激發深度思考

課堂問題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設計應簡單明了并具有針對性。問題設計要多用判斷題,因為判斷題簡單易懂,隻有兩種答案,很多常識的問題往往放在某種情形下就是錯誤的。課後作業最好也采用問題的形式,以便學生通過課後搜集信息達到掌握更多知識的目的。

四、思考問題,共同參與,引發師生共鳴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案例講解引出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比如針對服裝案例設計問題:“制作毛衣是先染後織,還是先織後染?”然後再進一步提出:“先染後織和先織後染與推式供應鍊和拉式供應鍊的關系”,還可以将問題繼續遞進下去,擴展到與庫存、快速反應和物流的聯系等等。通過問題設計,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思考,讓學生感覺到和教師一起探索問題奧秘的樂趣。

五、展示問題,銜接章節,引導新的教學内容

課件既不是課本的複制,也不是教師教案的再現,而應當是課堂的點睛之筆。帶有思考問題的課件會啟動學生的大腦,具有思維沖擊力。能有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地導出教師即将要講授的新内容。

 

 

督導點評:提問是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教學形式,公彥德老師在課堂上将提問貫穿始終,通過提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全程參與并能深度思考。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引發師生共同思考,将教學内容由淺入深地呈現。看似簡單的課堂提問,其背後是公彥德老師對教材内容的娴熟和教學内容的精心設計。這樣輕松、活躍、極具親和力的課堂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