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師入職培訓最後一講:交流分享共同成長

發布者:卞波發布時間:2015-12-17浏覽次數:222

1210日下午,在敏行樓203教室,舉行了新教師入職培訓最後一講。本次培訓邀請了李乾文、王豔麗、徐慶陽、康雲淩老師分别以《案例教學方法研讨》、《備好課與好課堂》、《享受講台上的每分鐘》、《教學中的一些反思》為題與來自各個學院、部門的60多位老師們進行分享交流。四位老師研讨主題各有側重,融教學理念、教學實踐與示範教學與一體,引起了參加者們的共鳴與深思。現摘取四位老教師的精彩言論與師生們分享。

 

李乾文:用案例助推課堂教學

▲管理大師德魯克曾經說過各類組織面臨的管理問題,90%是相同的,隻有10%是不同的。而案例教學的價值就在于發揮這10%的作用。

▲案例教學不是簡單地舉例子,是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内容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案例,來組織學生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的推進必須要具有豐富的案例庫,可以逐步嘗試采集來自于師生共同參與的項目案例,如營銷比賽的策劃、案例等、學生參與的實踐創新項目、校友企業或實踐基地調研報告以及本校學生創業或營銷故事等。

▲與單純講授式教學相比,案例教學師生都要付出較多的精力投入。老師在案例教學中扮演的角色是盡量營造一個仿真的現實決策環境。真正的決策者是學生自己,老師扮演着導演等新角色。

 

王豔麗:精心準備的課堂才是好課堂

▲我上課其實有一個最核心也最簡單的想法:希望學生想到明天有我的課會有一種期待。

▲師生其實是相通的,如果老師講得不好,學生聽得不耐煩,也會反饋給老師,這是一個很糟糕的課堂。所以我會很用心地備課,至少花5-10倍的精力去努力。

▲我認為,備課中,課件要有案例、有圖片、有表格,内容上要會講故事、會類比、會總結。我基本上先以一個貼近生活的案例開啟課堂,再引入需要學習的理論。有時候會編一些小故事,讓同學們即便不看書,也能想起這個有趣、清晰的故事就能想起那些理論。

▲課上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控制學生的情緒。帶着情緒上講台,其實很容易影響學生。

▲要讓自己的思維超前,講到這一頁PPT,一定要知道下一頁是什麼;當然有時也要停一停,讓學生能夠跟得上。

 

徐慶陽:用心付出享受課堂

▲每一次課對我來說都是和學生之間的一次老友會,一次探讨,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渴望這種交流。

▲每一節課就如同一道菜,每一個知識點就是原材料,老師就是廚師。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将這些知識點打亂,按照知識傳授的内在邏輯重新布局。隻有将原材料精心搭配組合,才能呈現出色香味俱全的可口菜品。

▲隻要用心,再枯燥的課也可以很精彩。《建築基礎構造》這門課我采用的是引入實例——引出概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講授,事實證明課雖枯燥,由于方法得當,仍然能夠抓住學生的思維。

▲不要把課堂當成是一個負擔,任何的付出,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生和學校都會對你的付出給予不同形式的認可和回報。

 

康雲淩:成長=經驗+反思

▲從13年入校的新教師,成長到如今能夠作為青年教師代表在此分享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

▲老師要能夠把控課堂,對學生要有所要求。對課堂實施有效的管理不僅可以抓住學生的思維,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

▲每一節課上課前,都要充分備課,一旦備課不充分,上課就沒有信心,而且很容易被學生看穿,達不到預想的授課效果。

▲數學課雖無“案”,但有“例”。通過對生活中通俗易懂、司空見慣的例子的講解引入數學的概念,化繁就簡,化難為易。

▲教學中要注意換位思考,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講解問題。

▲學生願意聽的課就是好課,沒有上不好的課,隻有不用心的老師。

 

培訓結束後,參訓老師們翻閱贈書,填寫《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新進教職工入職培訓滿意度調查表》,建言獻策,選出自己所喜歡的培訓師及特點。最後一期入職培訓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結束了,在為期八周的入職培訓中,學員們通過“學校事業發展及教師成長”,“教學規範”,“專題研讨”,“經驗分享”等課程模塊,分享教書育人體會,碰撞思想火花,激發教學靈感。未來,學校将根據教師教學成長需求,改進培訓計劃,為新進教師初期職業生涯提供更多的支持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