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教師示範“如何打造高質量的課堂”

發布者:卞波發布時間:2017-11-21浏覽次數:232

1115日下午,入職研修第六講之“教學工作坊”在競慧東樓404室開講。瑞華審計與會計學院路國平、經濟與貿易學院李想、高等教育研究所毛勇等老師與新教師們共同探讨課堂教學,為新教師展示生動的教學案例,傳遞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為新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具體建議。

路國平:如何上好一門課——備課、講課和研課

“教師是良心工作,教學是一門藝術,講得好對學生而言是一種享受,講不好低頭率就高了”。路國平從“備課”、“講課”到“研課”,從教學目标、教學内容到具體教學方法等方面,對青年教師進行有的放矢的具體指導。

關于如何備課,路國平老師強調“不打無準備之仗”,要備學生、備教學内容、備教案、備課件、備課後作業。他介紹了如何根據課程特征、學生特征來審視和細化每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标,在清晰目标的基礎上,合理規劃教學重難點,設計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關于如何講課、研課,他分享了教學内容選擇與更新、與學生清晰交流、“五分鐘提問”、“課件和闆書融合”、“授課語速要想得快、講得慢”、“每節課後回顧課堂”等方面的經驗。還特别介紹了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中的實踐,認為信息化教學使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越來越開放,“當技術融入教學,可以有助于老師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

李想:如何引導學生展開課程研讨

李想老師先從現在的學生特點談起,他認為“課程研讨是為了引導大學生開展問題導向型學習、綜合性學習,做真正的探究”。他以《讓數據自己說話:DEA績效評估的樂趣》課程為案例,圍繞研讨課的意義與定位、研讨的組織與實施闡釋了課程研讨的系統化設計,讓新教師領悟到引導學生展開課程研讨的真實内涵。

他分享了引導學生展開課程研讨的路徑與方法。提出“好的課程素材是有效研讨的基礎;相關學術動态與前沿是有效研讨和延伸學習的供給側條件;課程考核設計是有效研讨的制度保障”。他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以探索方式推進,不給學生以‵權威僅此一家′的印象,為後續開放讨論與延伸學習打開空間;既要強調對課程基礎與核心的準确把握,也要對學生的‵異想天開′因勢利導、促進其與主流研究動态接軌;在考核方式上采取項目參與制、項目小組考核制與課外線上讨論制結合的考核方式”。

毛勇:教研成果之厚積薄發

“沒有天生的好老師,青年老師都有一個成長過程”,毛勇老師首先就教學研究在教師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作了闡述,教學是大學教師工作的“鳥之兩翼之一”,教學研究是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維度之一。

“教研成果涉及内容廣泛”,毛勇說,教師在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中的問題,如“人才培養、學科與專業建設、教學内容與教學方法更新、實踐教學與創業能力培養、教學質量保障、教師素質提升”等,都可能孕育為教研成果,通過“論文、專著、教材、課題、獲獎”等不同形式的載體來呈現。關于教研課題,毛勇重點介紹了國家級、省級、校級教研課題的申請、立項、結題、政策支持與獎勵等,并挑選了較有代表性的教研課題案例的研究過程與新教師們進行了分享,認為“選題要具有前瞻性;申報題目新穎、亮眼;申報書書寫規範、内容豐富充實;申報人和課題主要成員具有前期研究成果”。他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人人需要學習教育學”,“開展教學研究”,“豐富高等教育學學養”,努力提升每一堂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