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入職研修第七講在競慧東樓404室進行。組織人事部副部長徐超、政府審計學院方二教授與新教師們分享了大數據技術及在各研究領域的應用。本次研修分主題分享和點評研讨兩個階段。
徐超:大數據,大有研究
徐超圍繞“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技術架構”、“大數據精髓”、“相關領域應用”的思路對“大數據技術與方法”與新教師進行了交流。
“我們是數據的創造者”,徐超首先列舉“假如給你一天大數據的生活”,“全球每秒鐘發送2.9百萬封電子郵件;每天會有2.88萬個小時的視頻上傳,每天亞馬遜産生6.3百萬筆訂單……”等無處不在的數據,展示了信息社會和智能終端的高速發展帶來了海量數據的不斷産生和大數據的5V特性,并和大家分享了大數據技術總體架構、關鍵技術、分析方法等。
談及大數據的精髓,他說大數據正促使人們逐漸改變思維方式,有三個觀點值得關注:“不再依賴抽樣分析,可以抽取和處理整體的所有數據;不再過度追求數據精度,而是追求利用數據的效率;不再熱衷尋找事物的因果關系,而是充分利用事物的相關關系,并引用很多例子加以說明”。
“現在,大數據分析已經被應用到個性化教育中”,徐超介紹了個性化教育、總統選舉、軍事行動、金融理财等大數據在相關領域的典型應用,并重點示範了“醫保數據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大數據在經濟犯罪中的使用”三個生動的大數據實戰項目,讓參會老師們充分領悟到大數據的價值與魅力。
方二:用好的理論、嚴密的數據,研究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或現象
在點評與讨論環節,方二贊揚徐超老師的研究與實踐非常有意義,并抛出一串問題,鼓勵新老師們結合自己的研究發表看法。審計與評估研究院甘國亞、法學院李亘等新老師們紛紛就“績效評數據模型的發展與改善”、“勞動法對用人靈活性的影響”等研究與方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讨論與互動。
在讨論中,方二提出在管理學研究中,注意兩類數據:“個體行為加上企業刺激行為數據;相對于樣本量,更要重視變量的豐富”。他希望大家的研究從理論視角來出發,方二強調衡量一個好研究的最大标準是具有普适性,而有理論貢獻的研究可以有普适性,他希望大家的研究從理論視角出發:“一是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是挑戰、質疑理論的基本假設;二是找到理論中的沖突,有張力有沖突的研究才是好的研究;三是避免‘新瓶裝舊酒’,要挖掘中國背景的獨特要素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