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喚醒和培養各專業課教師傳道、育人的自覺與能力,是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的關鍵舉措。
實施課程思政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幹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未來優秀教師的标準,首先是育人意識與能力。新時代青年能否接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火炬,把青春奮鬥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離不開教師的立德樹人。各專業課教師必須樹立課程思政的自覺意識,進而落實到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提升自身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時代青年。
當前,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高的原因,客觀而言,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學校在考核中把“課程思政”“育人”作為“标簽式”的硬标準,主要考核論文、項目、獲獎、專利等的數量。主觀來看,一方面,部分專業課教師形成了隻負責傳授知識或把教書等同于育人的刻闆印象,課程思政意識淡薄,或受評價“指揮棒”影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另一方面,部分專業課教師具備課程思政意識,但自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不足,逐漸消磨了實踐熱情,造成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現象。
實際上,“加點鹽”并非難事,隻要意識到課堂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陣地,清楚把握課程思政與育人的關系,形成強烈的課程思政自覺意識,不再機械地将課程思政作為額外任務,而是作為育人的本質和必然要求來看待,便會逐步主動實施課程思政,做到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
為此,應首先糾正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偏差。引導專業課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在于立德與樹人、育才與育人的完美結合;引導專業課教師深刻理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與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引導專業課教師深刻認識課程思政是回應“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之問,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訓練學生科學思維、塑造學生正确價值觀的重要舉措。
善用大思政,挖掘課程本身的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的實施不僅依靠教師自覺意識的養成,也對教師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繁雜的課程與教學體系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對專業課教師育人能力的考驗巨大。破解“兩張皮”問題,提升教師育人能力,關鍵在于善用大思政,以大思政思維挖掘課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如何“善用”?可從如下方面着手:
深用理論。理論隻有深刻才能說服人。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挖掘各專業課自身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從理論的深度加以提煉,用深刻的理論武裝學生頭腦,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如果淺嘗辄止,是難以說服學生的,更遑論形成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
活用案例。案例是增強課程思政實效性的重要抓手,生動的案例能夠提高課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在教學過程中,應主動搜集和引入本專業領域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迹等典型案例,有針對性地挖掘、創造性地運用其中的思政元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動性。
用足資源。專業課蘊含的思政資源存量較為可觀,分布較為零散。應根據專業課的不同定位、性質等情況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資源,形成挖掘的基本思路,合理設計挖掘的基本框架。教師之間可通過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共同體,應挖盡挖,組織相關專家協同備課,實現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在教學中精準投放,并通過競賽等方式促進教師育人能力的提升。
提升價值。任何課程都蘊含着一定的價值基因,課程思政不是改變專業課原本的屬性、附着“體外”的思政内容,而要在專業課教學中以思政元素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教師應充分提煉專業課中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的價值導向,通過隐性滲透、元素融合等方式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獲得為人、為事、為學的道理。
妙用配方。教學組織設計是課程思政的配方。要在學習和吃透課程思政相關文件的基礎上,精準選擇思政元素,形成“鹽溶于水”般的科學化、标準化、精細化的教學組織設計大綱,并對照思政教育的内容,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基于課程的學科屬性編制課程思政的教學指南,依據不同專業和課程特點,細化具體教學目标和流程,使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水到渠成般融入課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标。
巧用方法。課程思政絕非對思政元素的簡單“移植”和“嫁接”,而是“潤物細無聲”般的有機融合。因此,教師要在事前準備上下功夫,以多樣化、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多形式、多載體的教學方式深入學生、回應學生、關愛學生。
(作者郭玉傑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博士生,陝西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盧黎歌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盧黎歌名師工作室負責人)